统战动态
统战动态
“端洗脚水”打败“一头冷水”——兼谈台商投资大陆对台湾经济的巨大贡献
上传时间:[2002-07-01] 浏览次数:229



  前不久,台湾岛内的一家著名报纸刊登了两篇读者来信,不约而同地指出,面对台湾目前的经济困境,当局的“宽松货币”、“扩大内需”等口号,都只是治标之策,当前的根本问题是投资环境不佳,所以外资减少且本地资金亦外移。在台湾,我们看不出任何招商的诚意,也体会不到各城市对企业根留当地所做的努力。

  “共干”工作“可歌可泣”  VS 台湾建厂盖章千余

  相比之下,一水之隔的祖国大陆为投资者所提供的热情周到的服务及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足以让台湾的“执政者”汗颜:台湾《财讯》月刊刊出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端洗脚水”打败“一头冷水”》,文章说,***“总统”、吕秀莲“副总统”最近都注意到大陆官员施出浑身解数吸引台商的“感人事迹”,“**甚至举出大陆官员为台商‘端洗脚水’,尤其令人震惊。其实大陆‘共干’类似的‘可歌可泣’行为,台商早有所感”,只是新旧“政府”都是后知后觉而已。“相对于彼岸的‘端洗脚水’,台湾官僚则经常是泼‘一头冷水’。从早期台塑六轻奋战20年才得以建厂开工,到外商来台投资处处受限,到高科技的新竹南科厂商竟然也受窝囊气,再到最近**点名花莲海洋公园开发案,居然‘杂项执照须盖800个图章、建照要盖1800个印章’,本地台商和外商不知已被泼多少冷水!”文章还说,显然“一头冷水”也是“恶有恶报”的,***也已经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遂喊出“经济优先、投资优先、台湾优先”的口号,但口号归口号,会不会变行动,或者几天后就变成“选举优先”?台东纬公司总经理林英山感触颇深地说,在台湾投资设厂,“政府官员”是等着收件审核,反观在大陆,地方各县市的投资主管官员却是登门要主动解决厂商所面临的问题,就只怕企业不在当地设厂。

  如果说台湾“政府”是将厂商“赶”向对岸,一点都不为过。几年前原本计划在台泰山工业区开办印刷油墨生产厂的东纬公司表示,台环保部门每每要求工厂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估,但最后等到东纬公司花费三百多万元购置污染防治设备后,环保局却以该行业不能设在一般工业区为理由,不发登记执照。东纬几度陈情无果,灰心之余,干脆将所有新买设备与机具全部移往大陆东莞设厂。最让东纬哭笑不得的是,在台湾最不受欢迎的产业,却在于东莞设厂满一年后,获得了由东莞市政府颁发的最注重环保奖章。
其实,看一看世界知名厂商一波又一波的大陆投资热,台湾当局就可以明白祖国大陆的投资环境是如何富有吸引力了:不仅传统产业,连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厂商如摩托罗拉、西门子、菲利普等世界经济五百强也大部分“抢滩登陆”,美国五百大企业有九成已在中国大陆设厂;较早融入世界经济并“以这些国际大厂为客户的台商,自然不能放弃这个机会”。所以“多数台商认为,产业外移不过是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必行之路,选择大陆作为发展重点,纯粹是从经济的角度。比如,对于已属于低利润的监视器、电脑组装等行业,在能够省一块钱成本是一块钱的情况下,追求低人力成本是低利竞争下必然的因应之道,可见厂商将需要大量人力的生产线移植到大陆,只不过是企盼用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取利润,加工订单更是如此”。

  可悲可叹的是,“**”分子们不仅不反躬自问自找差距,反而讳疾忌医,气急败坏挖空心思地对祖国大陆进行攻击。吕秀莲指责大陆吸引台资是台经济放缓的罪魁祸首,当面“奉劝”台商“不要扑向布满蜜汁的苍蝇纸”,“到大陆投资时脚步宜谨慎”,甚至歇斯底里地称大陆是“骗子最猖獗的人民共和国”,还无中生有地造谣“大陆对准台湾的导弹一半是台商贡献”;***则“提醒”台企业界“不要一味说大陆好而诋毁台湾”……

    但是,正如台声宝公司董事长陈先生所说的那样,台商不会拿自己的资金开玩笑。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当然是台商们最有发言权。“台塑企业”总经理王永在第二次大陆行之后,感到“非常震撼”,惊叹“几年以前是大陆学台湾,但现在大陆进步的速度已超过台湾”。值得指出的是,王永在对投资大陆一向观念保守,甚至说过“身在台湾,死在台湾”,强调“企业应根留台湾”,堪称台“本土企业家”的指标性人物。他感叹地说:“我都快80岁了,不可能说大陆的好话,但事实上,大陆的投资环境,确实比台湾好。”以在宁波的考察为例,王永在说,市长及副市长亲自为他准备资料及作简报,甚至亲手作笔记,不假手外人,并且赶在第二天一早上飞机前准备好拿给他;原来那天会后,包括副市长、书记等人,都忙到半夜两三点钟,才备妥这份资料,让他感受到不仅大陆的企业、连政府官员的行政效率也变得十分高,都在拼命干活。他说,如果在台湾,台塑向“政府”官员作相关的投资简报,至少要一个星期才会知道结果,****这种诚意,台湾“政府”怎么比得上。王永在指出,现阶段台湾“政府”的政策,都是以选举为导向,遑论“政府”协助产业,只要不修理产业就不错了——民间的大型投资计划,必须靠“政府”协助才能完成,但现在几乎都是“政府”在阻碍各项计划的进行,这如何让企业“根留台湾”?王永在还特别指出,台湾的公权力(行政权)也无法和大陆相比,例如,宁波政府为了吸引台塑投资,不惜花费巨资进行渔村迁村计划,并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配合,“我问当地居民,为何答应政府的迁村计划?当地居民对我说,‘政府安置我们的房子早就盖好了,还让我们先选。’这样的政府才有信用。大陆政府就是有这种魄力,进步才比我们快。公权力无法发挥,企业怎么敢根留台湾?台湾再这样下去,企业一定走光光!”

  两岸投资环境的差别,大陆投资环境和市场的吸引力,我们甚至可以从扁“政府"官员及与“扁政府”关系良好的台企业家的言行上找到最为有趣的答案。台“经济部常务次长”尹启铭赴大陆参观后忧心忡忡地说,如果台湾不加速改善岛内投资环境,两岸竞争力的消长,将令人忧虑;他还指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较于台湾的政治口水战不断,大陆官员“满口经济发展、技术合作”,  “一切施政也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为了发展经济、吸引外资,从基础建设、政府政策到政府服务,政府官员都会在24小时给答案”。台“经济部长”林信义在接受台记者采访时不得不承认:“我到大陆近50次,大陆官员全力为经济发展的表现,确实让台商印象深刻。至于台湾,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上次垦丁漏油事件时,有厂商申请紧急进口清除油污的器具,但等了好几天都没有办妥,‘环保署长’林俊义急了,打电话来问,一查才发现,竟是台‘国贸局’‘以资料不齐退件’,‘这个问题在许多政府的行政措施上都暴露出来,显示我们的公务员没有了解厂商的需要,没有以厂商的感受为感受’。”根子则是台湾当局的“政府制度没有鼓励的诱因,公务人员被绑得死死的”,“法令绑手绑脚”。

  “不去大陆就会死”  VS  “登陆养虎贻患台湾惨遭反噬”  

  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年来,一直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扮演“功臣”角色的传统产业,在岛内却成为“夕阳产业”,逐渐衰退。正是在面临着哈姆莱特式“生,还是死”的处境下,台传统产业才移师大陆,其首要目的正是寻求生路(吕秀莲却“上纲上线”扯到什么“忠诚度”)。正如岛内一位著名企业家指出的那样,对于台湾的传统产业来说,“不去大陆就会死”。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土地狭小、资源匮乏、劳力不足、工资高企、地价昂贵、成本猛增,都使以劳动力密集型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产业在台湾失去了竞争力,并到了几乎无法生存的地步。

  其实,传统产业并不完全等同于夕阳产业,例如在欧洲的意大利等国家,纺织、制鞋等传统产业仍然可以创造很高的附加值。关键还是投资环境问题。就连“独派”的台《****》,一方面指责从事传统产业的台商们投资大陆是“登陆养虎贻患,台湾惨遭反噬”,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原因是“台湾经营环境恶化,逼着厂商外移寻找生机”,“政府只喊口号,厂商被迫出走”,即“政府高喊拯救传统产业,却坐视产业自生自灭或任产业出走,业者为求自保,出走虽然不是惟一选择,却是被迫、最无奈的结果”,包括资金取得不易、环保争议不断、人工成本提高、土地取得不易等问题,是目前岛内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还说:“吸引台湾产业到中国(大陆)投资的另一项因素,是台湾年轻人好逸恶劳,即使公司愿意给加班费,员工也不一定有共同打拼的意愿,不免令资方心灰意冷。相反的,中国(大陆)劳动力所散发的就是台湾过去的拼劲,向心力特别高。”因此该报呼吁,“早年努力的傻劲必须找回来,政府要做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莫帮倒忙”。台达康公司董事长吴泽炉说,“政府”偏重高科技产业,使得传统产业取得资金困难,甚至银行不愿放款给传统产业,他曾经向银行提出投资计划,怎料银行却回复不考虑放款给传统产业,难怪传统产业必须“自求多福”,如此投资环境,怎能留住传统产业?他并希望“政府”能将救股市的钱也用一部分来扶持传统产业,不要任其自生自灭。据《****》记者的调查:“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纺织工业惨淡的困境皆一  一写在业者的脸上。”在台湾染整业重镇桃源县大园工业区,大型的厂家有16家,“但五六年来经营环境一年不如一年,业者皆处于亏损中苦撑的状态”。区内的馥盛纤维公司总经理、也是区厂商协进会理事长的洪坚固说,台湾的环保标准远比日本、韩国、大陆严苛,造成厂商生产成本比竞争对手高出太多,9·21大地震、7·29停电事件的发生,更使订单大量流失,目前接单量只有过去风光期的一半不到。一年来人事费用也增加一成五左右……而政府未伸出援手还执意实施工时缩减、外劳配额缩减等新制,令业者苦不堪言。毗邻而居的中坜工业区的染整业也曾风光一时,但区内20家纺织业者皆感慨纺织业已“褪尽风华”,中坜工业区厂商协进会理事长陈吉三“也感慨大环境实在不好……产业不景气……使营业额大幅缩水,业者十之八九都在硬撑”。台仁武工业区厂商联谊会会长卢福祺说,即使仍在苦撑的各家工厂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如工业区内一家设立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塑胶模具厂,过去半年竟然第一次面临连一张订单也没有接到的窘境。不少工业区内,到处都是拉下铁门贴着出租或出售红纸条的工厂,剩下的工厂也有不少每周只开工三四天。据台湾“经济部”的资料显示,在台湾有超过250家公司的股价低于公司的净值,都是传统产业的公司。台《新新闻》周报《传统业,喘不动》一文报道说,股价跌破票面净值,让传统产业几乎不可能从公开的市场里募到钱,这又使得在台湾股市里传统产业就像菜场里被丢弃的剩菜。台“工总”理事长林坤钟对记者说:“传统产业股票已经跌到谷底,还没人有兴趣买;业者把股票拿到银行去借钱,银行看到公司股价这么低吓都吓死了,哪里还敢把钱借给你,所以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银根紧缩的情况日益严重;借不到钱、募不到钱又背负着庞大的利息压力,再加上新政府接手执政后工时从每周48小时一下大幅降至两周84小时(按:此为扁‘政府’兑现竞选支票),外劳配额有意大幅紧缩,更糟糕的是动不动就说要加税,一连串的政策都不利于传统产业生存,更让传统产业业者急红了眼。这样下去,不必等人家来杀,干脆我们(传统产业)先**(关门)算了。”自然,传统产业能跑的早就跑了,留在台湾的根本就是咬着牙在硬撑。一位台商直言不讳地说,他们要去大陆投资,是因为“一个鸡蛋比我的股票(价钱)还高,哪边稳定往哪边走”。由于传统产业创造了多数的就业机会,因此台湾当局忧心的是传统产业如果兵败如山倒,对台湾社会和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将会很严重。

  正是为了求生存,传统产业才不得不出走。往哪里去呢?土地便宜、工资低廉、离台湾最近而又同种同文、血脉相通的大陆自然是其首选。据台湾“证交所”公布的资料:台赴岛外投资的上市、上柜公司,几乎都把到大陆投资当作“第一志愿”。2000年在大陆,食品类的统一集团赚了12.4亿元新台币,电子类的鸿海获利8.4亿、灿坤4.14亿,橡胶类正新8.21亿,纺织类远纺5.41亿,汽车类中华汽车2.3亿,塑胶类南亚1.97亿,电器电缆类华新丽华1.66亿,营建类太设1.4亿,其他类巨大4.71亿……台《联合报》社论《上市公司登陆寻春,戒急用忍受考验》指出:上市公司到大陆投资寻求第二春的动机,最明显地反映在陶玻业,这类上市公司由于岛内房地产市场长期不景气成为营运情况最惨的类股,在台湾几乎被判**,但“登陆”后却是大获其利:2000年在大陆,台玻获利4.47亿,和成欣业1.43亿,信益1.73亿……都已有明显的大陆获利来部分挹注营运亏损,大家都“已视大陆投资为企业争取生存的机会和管道”。此外,在岛内经营困难、列为拒绝往来户、即将面临股票终止上市的元富铝业,2000年在大陆转投资却有5188万元新台币的获利,“同样是凸显台湾和大陆之间投资环境强烈反差的范例”。而像台湾远东化纤在上海的分厂,每个月赚进一亿多新台币来弥补台湾工厂每个月一亿元的亏损,这种依赖大陆工厂维持生存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目前在台湾经营不锈钢生产厂的台商说,如果10年前我不离开台湾,我的生意早就垮了。因此,台湾政治大学研究员蔡玮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指出:“台商不只是为了利润,甚至只是为了生存都必须前往中国大陆寻找商机。”  

  10年对大陆顺差上千亿美元 VS “台商投资大陆掏空台湾经济”

  对台商投资大陆,台湾当局和**分子们挂在嘴边的是“台商投资大陆会使台湾变成一个空壳子”。***的“财经智囊”、小兄弟陈师孟则声称大陆经济已对台湾经济造成“黑洞效应”、将台湾资源完全吸收殆尽。但据台“经济部”的统计,2000年台对祖国大陆贸易顺差近200亿美元,而同年台对外贸易出超仅为83.6亿美元。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就此撰文指出:“当二万多家台商带着二百多亿美元赴大陆投资时,引发岛内的争议之一就是有人担心会造成资金外流甚至产业空洞化。事实上,近年来两岸贸易台湾每年享有的顺差高达160亿美元以上。若自1990年起到2000年中为止,10年来台湾在两岸贸易之间累计的顺差已超过1200亿美元。因此,台商所带出的资金与之相较,实在微不足道。”据报道,到2000年底,台外汇存底总数为1067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台商投资大陆造成的两岸经贸往来,台湾引以为豪的“世界第四”的外汇存底将是负数和赤字!倘若套用吕秀莲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做如下判断:如果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台湾根本就没有钱向洋大人购买那么多洋武器!

  ***善于搞政治、搞运动,但不懂经济建设,已是人所公认世之共论。主观上看看台商们是怎么被自己这个“永远没经验的新政府”(***上台一年多来每当表现糟糕受到批评时均以“新政府没经验”作为挡箭牌)赶跑气跑的,客观上看看硬梆梆的贸易出超数据,“**”分子们“台商投资大陆掏空台湾血本论”可以休矣!


    
地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行政楼707 邮编:310018 电话:0571-86915064 浙ICP备05018777号 老网站入口
Copyright © 201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统站部版权所有